第十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会务细则
会议地点:中国南京市东南大学
会议日程:2013年11月30~12月1日
目 录
一、 第十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学术论文发表及学术研讨会概况
二、 专业技术展览
三、 会议注册
四、 会议住宿
五、 会议交通
六、 会务事宜联系
七、 会议回执
一、第十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学术论文发表及学术研讨会概况
交流会开幕式后全体大会有四个学术报告:中方周福霖院士作报告的题目是“中国结构抗震的发展方向及减、隔震技术的前景与应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前所长、著名结构抗震专
中方两位专家的报告内容将是本届交流会的主要议题,也是国内结构专家非常关切的问题,将对本届交流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田村教授是日本著名的风工学专家,其报告由理论到实用技术,详细的论述了各种形式超高层建筑的风荷载的特性,在日本有较大的影响。中岛教授的文章论述用日本的大型振动台试验去研究建筑物破坏的余裕度的定量化及震后立即对建筑物健全性的即时评价,也就是如何定量的对应超过设计荷载的外力及大震后立即确定继续在建筑物中生活、工作的可能。
大会分四个分会场按专题进行报告的发表及讨论。
第一分会场:建筑结构设计理论
1. 长周期地震动对高层结构的影响及对策。
2.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趋势,刚与柔设计理念与结构的抗震、减震、隔震。
3. 中日各方当前的结构抗震的主导思路与政策在实际设计中的具体实施与问题。
4. 抗震性能设计保证实现“安全”、“安心”,目标的体现。
日方有9篇论文与长周期地震动的研究和在工程中的对策以及性能设计有关(见后附论文题目)。关于论述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理论方法,中日双方有15篇论文,国内专家的论文如汪大绥等“超高层结构地震剪力系数限值研究”、傅学怡“长周期结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抗震设计研究”、魏琏“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剪重比问题”、方小丹“长周期结构地震反应的特点和反应谱”、叶列平等“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对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台湾甘锡莹“台湾长周期地震动之设计探讨”、香港何伟明就
第二分会场:工程设计及分析
将介绍中日双方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工程项目,如上海中心、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北京尊、大连国贸中心、日本54层RC隔震结构等超高层项目及具有特色及规模的空间结构,如大连体育馆、常州体育馆及论述中国空间结构的发展等论文,双方的高层项目中使用的减、隔震技术是突出的特点。
交流会要求在发表报告中将着重分析设计的理念、方法及难点之解决,而不局于具体计算过程、数据、图表及结果。会上双方将共同进行对工程设计方法经验的分析讨论。
第三分会场:建筑结构的实用技术
1.抗震诊断补强及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高强度材料的研究应用。
3.组合结构构件的研究与试验。
4.结构构件连接。
本届交流会中日双方论文中与隔、减震技术及结构抗震补强有关的34篇,其中日本18篇。日本于近几年在结构抗震补强与隔减震技术方面有很大发展,尤其是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补强与隔减震的采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届交流会有大量的介绍。近年来中日双方在研究使用高强度材料有很大进展,也是日本建筑结构中重要新的技术之一。特殊的组合构件开发及方法,双方共有23篇论文,日方SRC规范主编南宏一教授将论述日本SRC的结构的发展与设计原理及震害。
第四分会场:中日共同设计实例的分析研究
1.四年前,中日双方八个单位就四个工程实例共同依照本国规范及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并进行对比分析。四个实例是:10层RC结构抗震设计;10层RC结构隔震设计;10层S结构抗震设计;20层S结构减震设计,经过双方共同设计,分析了两国规范及设计方法的差异,从而共同得到有益的启示。
2.针对日前国内的情况,为了促进弹塑性时程分析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与应用,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组织了中日八个单位就两个指定的高层钢结构及混合结构例共同进行计算,双方参加的是在计算分析方面有较多经验的单位,他们是香港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广州容柏生结构设计事务所、上海中巍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台湾结构技师公会,日方是日本结构软件公司。2012年曾进行第一次汇总,本届交流会将进行再次汇总分析、讨论,希望对弹塑性时程分析提出有益的建议。
3.长周期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是目前双方都很关切的题目,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邀请了中建国际、奥雅纳、重庆设计院、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就一栋
本届交流会延续历届交流会的经验,压缩一般性的报告,用大量时间开展由双方代表就以上各专题的讨论,希望参加交流会的专家及代表就以上讨论的专题提出问题及观点并积极参与讨论。
根据部分专家建议,中方作为举办方,而且参会人较多,都希望有更多的日方代表用较多时间介绍日本的现代结构设计理论与新技术,双方发表报告的人数及时间不一定按形式上的对等安排。
为了配合本届交流会的主要议题,组织了部分专家于会前赴日对日本在建筑结构方面的新技术进行考察,届时专家将在报告讨论中介绍。为协助参会者了解会议的主要议题,建议准备参会专家及代表可参阅《建筑结构》2013年7月技术通讯刊登的“中日长周期地震动长周期结构地震作用高层建筑隔减震技术专题研讨会观点汇总”及《建筑结构》2013年8月下期登刊的“日本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附:日方主要论文的题目。
1.巨大地震中隔震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特征及设计法的讨论
2.通过性能化设计提高抗震性的超高层建筑设计案例
3.基于能量法减震加固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
4.2011年东北地区太平洋岸地震中的各种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及巨大地震时的结构反应的预测
5.南海(注:指日本的南部海域)海沟连动地震及超高层钢结构的损伤评估
6.既有超高层钢结构的长周期地震动的抗震性评估及减震加固
7.既有超高层结构建筑针对长周期地震动的对策
8.利用转动质量阻尼器对既有超高层建筑进行减震加固
9.超高层隔震结构的地震观测记录及隔震效果
10.中之岛FestivalTower的结构设计(该项目为首层
11.伊豆velodrome结构设计及施工(对1973年造的RC建筑的补强)
12.区役所办公楼的隔震加固及针对场地液化的对策(对已建结构的加固及地基液化补强)
13.CityTower:神户三宫54层隔震建筑的结构设计
14.立体自动仓库的减震结构工程(
15.利用钢柱对RC建筑物进行体外加固施工方法的试验研究
16.采用PC技术进行抗震加固和抗震设计
17.东北地区太平洋岸地震引起的混凝土建筑物的损伤及修复
二、专业技术展览
本届交流会为交流推广国内外建筑结构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会期内设技术交流展览台。欢迎中日各方与建筑结构有关的企贸、工厂、科研单位参展。参展单位与组委会秘书处联系。
三、会议注册
1.会议注册费:
①中国方面:1500元人民币或按届时汇率折合1500元人民币的美元。
②日本方面及其它国家:400美元。
③付费办法:会议报到时交付。
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正在编辑交流会创建二十周年纪念册,包括本届交流会的内容,编印完成后将发送给多次参会及本届交流会的专家及代表。
2.在会议规定报到期内,凭邀请函到会议报到处注册。
报到时间:
报到地址:东南大学榴园宾馆大堂。
3.会议论文集:注册时送每位代表一册。如果另有需要请在回执中说明。
四、会议住宿
1.榴园宾馆(交流会会场):进香河路38号025-83680666,双人标间约¥358、单人标间约¥298、商务标间约¥418、商务大床约¥358、套房约¥780,以上报价均不含早餐,另早餐28元/日。
2.世纪缘大酒店(四星级)(距会场
3.进香河宾馆(距会场约
4.儒家宾馆进香河店(距会场约
5.东南大学文园宾馆(距会场步行10分钟):太平北路134号 025-68184666,标间约¥226(不含早)。
请参会代表自行与以上酒店联系,说明是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代表。
五、会议交通
路线一:南京火车南站(高铁站)——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榴园宾馆
可乘坐地铁1 号线(迈皋桥方向)到鼓楼站下车,再乘出租车或步行到达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步行约需20分钟);也可由高铁南京南站打车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约50 元)。
路线二:南京火车站——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榴园宾馆
可选乘地铁1 号线(奥体中心或中国药科大学方向)到鼓楼站下车,再乘出租车或步行到达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步行约需20分钟);也可由南京站乘出租车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约15 元);也可乘坐公交44 路车到鸡鸣寺车站下车即到。
路线三:禄口机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榴园宾馆
从南京禄口机场可乘机场大巴到南京火车站(25 元),再按路线二到达榴园宾馆;也可由禄口机场乘出租车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约120 元)。
六、有关会务事宜联系办法
1、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秘书处
联系中方有关会议注册、论文及学术报告事宜:
地址:200135 上海市浦东大道2000号阳光世界
电话:021-58858890 电传:021-58601876
E-mail:chnmaje@163.com
联系人:许秀珍(13817642439) 蔡明玉(13816330947)
2、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组委会
联系中方有关会议住宿、交通、会务及专业技术展览等事宜:
地址:210018 南京市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电话:025-83793783
E-mail:huangzhen@seu.edu.cn
联系人:黄镇(13952031371)
3、日本方面联系:日本建筑结构技术者协会(JASC)。
地址:102-0073 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
电话:03-32628498 电传:03-32628486
联系人:安部重孝(0081-9061455808)
冯德民(0081-9060395178、13533258886)
七、会议回执
1.鉴于会议论文集成本较高,根据需要量确定印数(组委会将于
2.榴园宾馆为会议准备130间客房,日本、台湾、香港约70余人,供大陆代表客房较为紧张,请希望欲住榴园的专家及代表请及早与榴园宾馆直接联系,说明中日交流会订房。校外几家宾馆由代表自行选择预订(如通过携程预订可能房价会更低)。
3.参会确认回执请于
会议回执(一)
姓名: 年龄: 性别: 职称: 职务:
工作单位: 电话: 电传:
通讯地址: 邮编:
E-mail: 陪同人员: □男□女
论文集要求: □除注册代表外需要册数
其他建议 。
请将回执发往以下地址:
上海市浦东大道2000号阳光世界
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秘书处
传真:021-58601876
E-mail: chnmaje@163.com cjse@sj-se.com
联系人:蔡明玉
………………………………………………………………………………………………………
会议回执(二)
姓名: 年龄: 性别: 职称: 职务:
工作单位: 电话: 电传:
通讯地址: 邮编:
E-mail: 陪同人员: □男□女
请将回执发往以下地址:
南京市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邮编:210018)
E-mail:huangzhen@seu.edu.cn
联系人:黄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