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举办“低碳建筑发展论坛”
“低碳”生活已作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直接看到的因飞机、地面机动车及工厂的碳排放所带来的气候变暖,严重地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间接未被引起重视的另一个碳排放的大户即是建筑,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建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整个城市的碳排放,60%源于建筑(宜居)功能的维护上。由此,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发展低碳建筑,成了从事城市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淮安市土木建筑学会作为土木学科的学术组织,紧紧围绕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关注的民生难点问题,开展学术活动。今年,学会一年一度的学术论坛选题为“低碳建筑”。由于选题较好地把握了发展的脉搏,得到了市科协与上级部门的肯定与支持。11月27日我会与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联合举办了“淮安市低碳建筑发展论坛”。会上,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学会马德祥理事长作了简要的论述,针对我市这项工作的薄弱环节,积极倡导从设计的源头做起,尽量利用低品质(低能值转换率)能源作为建筑整体性或基础性调温,利用高品质能源进行局部性、精细性调温,即推广利用太阳能、地热能,设计与施工中尽可能应用简单技术,如通风、外遮阳等达到节能减碳的目的。选用保温隔热材料,提倡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为我市低碳经济发展,为构建生态淮安作贡献。
应邀来自南京工业大学的龚延风教授作了“绿色建筑实践”的主题报告。龚教授阐述了建筑与人、环境与资源的关系,详细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可行之路;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季翔教授作了“苏北地区建筑节能现状以及城镇建筑节能研究”的报告。季教授在报告中就本地区的建筑节能现状、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与实践、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研究与开发等作了具体论述。论坛会还交流了相关的文章,参加论坛聆听的有我市建设管理、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专家、施工企业骨干及部分师生约500余人。
低碳建筑,在建筑界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低碳建筑”也是“绿色建筑”理念的体现。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建筑师从资源匮乏的国情出发,开始践行低碳建筑尝试,美国有低碳研究的实验室,在德国也有这方面的研究所。刚刚闭幕的上海世博会上,我们也了解到“被动节能建筑”可以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们正常生活需求。目前我国这项工作,尚处在初始认识和普及阶段,距离“低碳经济、绿色建筑”的目标仍有很长一段路程。这里既有政府法规的建立,也有技术规范的完善。归纳讲:一是全社会还没有充分认识绿色建筑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绿色建筑的知识普及;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对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三是业务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还没有完善和建立;四是应有的行政监管体系还没有健全。严峻的现实表明,倡导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工作,任重而道远。学会作为学科学术组织应当发声,推动绿色家园建设更是责无旁贷。(淮安市土木建筑学会 张万宇)
